高山峡谷中的扎坝文化

扎坝地处道孚县南端,海拔2720米,东邻八美区,南与雅江县接壤,西与新龙县毗邻;辖5个乡6000余人,距县城71公里。由于原始的生态环境制约,使扎坝人至今延续着母系氏族“男不娶、女不嫁”的习俗,古老的走婚习俗爬房子尤显神秘。扎坝人世代生活在鲜水河大峡谷中,建筑、饮食、服饰别具特色,人文风俗古老而纯真,自然风景雄奇而壮美,被文化人类学家称为人类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研究的宝库,也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堪称“语言的孤岛,人类最后的走婚部落”。
飞檐走壁的爱情
数千扎坝人至今仍延续着类似泸沽湖,但较之更为奇特的走婚习俗。当地人称之为爬房子。最初的走婚是秘密、曲折的,男女必须受爬房子、钻窗户的考验。扎坝人的碉楼高约20米,一般四至五层。墙壁笔直平整,小伙子们必须在夜晚徒手攀爬上楼顶,经事先侦察好的窗户进入意中人的闺房。如果第一次走婚是从大门而入,男方会受到女方即家人的讥笑;

如果攀爬的技术不过硬,没能爬上房顶,也只能望墙兴叹,与意中人无缘。对象又称呷益,呷益一生中基本是固定的,也有一个男人同时有两个以上的呷益。如果与呷益没有感情了,双方表明态度后也就不再往来了。这种结合自愿、离散自由的走婚,如若双方感情不和或男子不再爬房子,或女方拒不开窗,即呷益关系解除,走婚终止,不存在财产纠纷和怨言、嫉恨。

爬房子也有规矩,男子必须在白天向所相中的女子有所表示。表示方式是抢女孩的实物如头巾、戒指等。一旦女孩怀孕后,会同意中人举行一定的仪式,从此便固定走婚对象。有血缘关系的男女,绝对禁止走婚。

如果某个男子在爬房子事前未得到女方同意或爬错了,或爬了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则将受到族人的羞辱或严惩。在这里仍保留着旧石器时代以母系血缘组成的家庭,母亲是家庭的核心。

家庭中基本上没有夫妻,家庭成员以母亲一方为主线,三世或四世同堂的情况居多。男女一开始恋爱,就按照古老的婚俗实行走婚,夜晚到女方家走婚过夜,次日清晨回到自己母亲身边生产、生活。

这种暮聚朝离的走婚,完全建立在双方感情基础上,不带半点政治背景和意图,不带金钱财产的利害关系,也不受神权和族权的约束,超然物外。生育的子女完全由母亲抚养,父亲没有养育儿女的责任,只是按其所能尽些义务。

父亲在自己的母系家庭中,扮演舅舅的角色参加社会即家庭活动,主要帮助自己的姐妹抚养孩子。奇特的走婚习俗将扎坝男人们,个个练就了能在碉楼之间自由飞翔,攀沿如飞的绝技。所以扎坝的男人个个都是飞檐走壁的“蜘蛛人”。
神秘的语言孤岛现象
扎坝地区不仅有奇特的走婚习俗,还有独特神秘的语言孤岛现象。几百年来,语言上他们不能与周边的地区或外界相通,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在藏区中主要以拉萨、安多、康巴三种方言为主,而扎坝地区的语言与这些完全不同,扎坝话是扎坝人唯一的语言,也是当地的土话。这在整个康巴地区都算得上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扎坝语与道孚土话截然不同,不能与任何一个地区相通。

神秘的扎坝嘛呢经舞
扎坝麻尼经舞古老而神秘,集宗教和舞蹈为一体,堪称民族舞蹈花园的精品。现在已经成为四川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将经文的内容以锅庄舞蹈的形式表达出来,充满神奇、神秘、神圣的韵味,体现了扎坝人崇尚信仰,追求真善美的情愫,表达了在生产生活中的乐观豁达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扎坝麻尼经舞是扎坝地区自古以来每年春耕开始的时候必须进行的一种重要的仪式,作为一种民间舞蹈,因其文化背景的不同,此舞蹈仅百余人会跳,也没有现代的传承系统,仅作为祈求来年五谷丰登所跳。舞蹈动作古朴豪迈、轻慢、旋律一共38段,主要歌词以藏传佛教六字真言为主,舞蹈表现具有浓厚的原始民族色彩。是现代文学艺术的有效养分。
最有特色的臭猪肉
扎坝人的主食为糌粑、连麸面馍馍、牛羊肉、大包子,臭猪肉、酥油奶渣等等,饮青稞酒。食臭猪肉为扎坝大峡谷居民的特色传统习惯,十分奇特。猪喂肥之后,把猪用绳索套颈勤死,在腹部切一小口去内脏,然后以干豌豆粒、园根块填充腹腔,缝合,再用黄泥糊严切口和七窍,埋入草木灰中。

半年之后,草木灰已基本将猪肉中的水份吸干,然后从草木灰中取出,悬挂在厨房的一角,让其在烟熏火燎中进一步腐熟变黄,外表也变得黝黑发亮。臭猪肉肉质细嫩,入口即化,就象豆腐乳一样,闻着臭,吃着香。家中如有宾客来访,主人就会用肥嫩的臭猪肉招待客人,这是待客的最高规格。臭猪肉可存放十余年而不坏,据说放的时间越久越补人越好吃。扎坝人认为臭猪肉具有很强的药用价值,可以驱肠虫、去风湿,当地人患风湿病较少,据说就与喜欢吃臭猪肉有关。扎坝人家的厨房里,大都悬挂着几头被炊烟熏得乌黑的臭猪。臭猪肉是家庭富裕的象征。这家的房梁上共悬挂有三个臭猪肉,是比较富裕的了,时间最长的那个臭猪肉已经有30多年了!
扎坝服饰
扎坝人的服饰传统上都是用自纺的羊毛线在木制织布机上织成布料手工缝制而成,男子的服装用白色绵羊毛,女子的服装用黑色绵羊毛。节日或喜庆的时候,扎坝男子身穿白袍白裤、脚蹬藏靴、头戴白色礼帽,显得干净利落、精神饱满。扎坝女子的服饰中较特别的是头上的银质圆盘装饰和腰间的“洛泽”。

在下拖乡等地曾流行将头发分别编成发辫盘在头顶和脑后,并在发辫上盖上大圆盘形的银制头饰,配上额两侧的珊瑚等饰品,显得既端庄大方、又艳丽别致。扎坝女子成年后,就要佩带一种叫“洛泽”的腰饰,“洛泽”长两米左右,由数十个直径3厘米到1厘米的光滑洁白的小圆片连缀而成,小圆片由白色海螺精心磨制,中间钻孔,用细皮绳相连后缝在宽约1厘米的皮绳上,系时从腰前正位处开始向右绕腰二圈半到三圈,前端系铜制镂空椭圆形饰品。

扎坝制陶工艺
扎坝区的陶器制作比较著名。他们的制陶工具都是自己制作的,每一种陶器都有不同的工具,且都是木制工具。陶器制作主要包括五个过程,即取泥、打泥胚、制作陶胚、晒干、烧制等。制陶用泥十分讲究,要到高山上取一种专门的土,其土呈灰色,含一种易碎的石头。再挖取以后,用一种木制碎土工具将其打成粉末,然后用筛子过滤,用口袋装好背回家。制陶前,提前两天用水将泥调和好,用塑料布盖住使其发酵,约两天后即可使用。陶器均为黑陶。因为都是原始的手工,工艺水平还处于比较粗糙的阶段,陶器上的花纹设计也很简单。黑陶是中国古老的陶器,也是扎坝的传统手工艺,它纯黑似铁,造型优美,以白色的海螺小圆片略作点缀,简洁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