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姆神舞音乐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7/28


   羌姆神舞是西藏佛教寺院重大的、集佛事活动、诵经音乐、舞蹈、器乐、民俗活动为一体的表演性的大型仪式活动,与寺院一般仪式不同的是,它不仅具有佛教寺院一般仪式所具有的一切内在要素和外在形式,而且它还有一些一般寺院仪式活动所没有的内容、形式和特点。羌姆神舞音乐除有与西藏其他仪式音乐相同的诵经调、器乐音乐以外,还有它独特的舞蹈音乐、特殊乐器的演奏、大型仪仗乐、羌姆益乐谱、音乐结构等特殊的音乐形式。

  一、羌姆神舞——佛教仪式的扩展

  佛教前弘期,金刚舞作为密宗修行实践活动中的重要内容,由密法修习者在寺院殿堂中或室内演修而没有公开演示的传统。自莲花生首次在桑耶寺外哈布日山上举行的桑耶寺奠基仪式上,为震慑苯教信徒把密宗金刚舞公开披露,以及后弘期古如曲旺编排大型次曲羌姆表演之后,金刚羌姆神舞的仪式内涵、表现形式、活动规模等方面得到极大的扩展,使其演变成为藏传佛教密宗大型表演化广场仪式乐舞。

  藏传佛教寺院的羌姆神舞作为一种宗教仪式活动,它含有所有宗教仪式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即宗教信仰内涵为基础的严格固定的程序、时间、结构,多种行为要素综合的表达方式,明确的宗教使命或目的等。作为表演化的较为独特广场仪式乐舞,还有其他宗教仪式活动(包括藏传佛教寺院仪式)所没有的一些特定的内涵和表现方式,这些特定内涵与表现方式首先体现在羌姆神舞的目的功用和社会意义方面。

  1.姆神舞修供、伏魔、教化的旨意

  由藏传佛教的教法教理(特别是密宗的)所决定,修供成为寺院仪式最为主要的核心的内容,特别是观修本尊,使藏密修习者的身、语、意与所观修的本尊合二为一,迅速成就佛业。在羌姆神舞中也同样极为重视供修本尊和以本尊为主的坛城诸神,羌姆神舞中表现的敬神、请神、赞颂神,主要还是礼敬本尊。宁玛派古如曲旺创编的最早的桑耶寺羌姆神舞修供、赞颂的就是根本上师本尊神莲花生,其次才是对坛城护法神的供奉赞颂。所指护法神既有出世间护法神,也有世间护法神,出世间护法神很多都是本尊神的法身或变化身,因而这部分护法神包括在本尊的外延中。其中最为主要的还是修供本尊,然后才是护法神。

  伏魔救度是羌姆神舞的又一重要主题内容。伏魔包含两种含义,其一是在修习佛法时内心产生的无明内障魔,其二是反对佛法的外道和鬼魔等对佛法、众生带来的破坏和灾难的外障魔,两种魔障都需要以无限慈悲为怀的息业法和威猛无比的金刚伏魔之诛业镇伏、救度之。伏魔救度的内容一部分与佛法修供的仪式内道层核心相联系,另一部分则与中道层仪式的禳解仪式相联系。

  莲花生在桑耶寺奠基仪式上作金刚舞,为在高原弘扬佛法,顺利建成习修、传播佛法的根本道场桑耶寺,镇伏反佛的本教徒,驱除鬼邪的目的而表演的,羌姆神舞的端倪一经闪现,就随着出现了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的需求,即在反对本教徒的同时,教化众多的民众信仰佛法,弃本皈佛,扩大佛法信仰的基础,从根本上弘扬佛法。有了民众的参与,就等于有了观众,为观众演示需要形象化地、简明生动地宣传佛法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也即灵魂不死、对来世的承认、摆脱轮回办法等。

  2.羌姆活动的民俗性

  西藏佛教寺院每年举行羌姆神舞活动的时候,附近大量的农牧群众和慕名而来的国内外佛教信仰者和朝觐者聚集在寺院,羌姆表演期间或举行的前后,逐渐形成一些宗教信仰为主题的民俗活动,如观看羌姆神舞之余或羌姆活动进行的前后,朝拜佛堂,瞻仰佛神像,围着经堂、寺院、寺院附近的著名修行点和佛教遗址等转经,这些民俗活动是围绕着寺院羌姆神舞活动而产生和进行的,与羌姆神舞有密切的关系,因而羌姆神舞活动也就有了民俗性的特征。不仅如此,而且还由于这些农牧民或朝觐者直接成为羌姆神舞的观众或瞻仰者,使羌姆神舞的民俗活动特征更为显著。这些民俗活动使羌姆表演、羌姆神舞的整个活动,增添了浓厚的宗教氛围。即刻的仪式感应反馈,对仪式起到了反作用,使佛教寺院仪式要加隆重、热烈,更加社会化,更加扩展了民俗活动意义。

  羌姆神舞活动期间的民俗活动,特别是藏戏、歌舞、鼓舞等艺术形式的表演,不仅是羌姆神舞活动的延续和扩充,而且无形中成为羌姆神舞活动的无可剥离的组成部分,羌姆神舞表演开始之前或期间,寺院殿堂中举行的信仰修供仪式、羌姆神舞正式的表演、表演以后的民俗活动成为整个大型神舞羌姆表演仪式活动中的三个重要阶段。其内容上形成内道层信仰修供,中道层伏魔救度、教化众生,外道层感应佛业、赞颂佛法三个层次,由内逐渐向外扩展,形成从寺院到民间社会的信仰修供、仪式、仪式表现形式(包括音乐)、仪式教化对象的辐射,从艺术(包括从音乐)上逐渐由肃穆、庄严过渡到活泼、明快。这三个活动层次存在着有机的内在联系。 

 二、羌姆神舞的音乐

  羌姆神舞中调动了舞蹈、音乐、哑剧表演众多的艺术形式,其中形象化的舞蹈表演是主要表现形式。这些特殊的内涵和表达手段,则决定了羌姆神舞仪式音乐与其他寺院仪式音乐之间的异同关系,也决定了特定的音乐形式对特定的仪式行为、信仰系统具有特殊的作用。羌姆神舞的音乐形式的风格明显有别于寺院其他音乐形式,除虔诚、肃穆、严肃的特点之外,还有活泼、热烈、旋律化的舞蹈歌和舞蹈伴奏音乐。

  1.羌姆神舞中使用的诵经调音乐

  按《西藏王臣记》所说:莲花生备上诸神鬼所喜祭品,吟诵制伏凶神的古尔词,在虚空中作金刚舞,为大地降福。表明羌姆神舞中使用的最早的诵经调是古尔歌体。后期羌姆神舞诵经的音乐基本继承这一传统,在唱诵羌姆神舞的经文时,主要运用的是诵经调和一类的诵读调,在诵唱经文时用央诵经调,不唱诵经文时,就用顿诵读调来有节奏地念读经文。

  2.羌姆神舞的舞蹈伴奏音乐

  舞蹈是羌姆神舞主要的表现形式,舞蹈的器乐伴奏是羌姆神舞音乐的重要特征,特别是舞蹈伴奏乐曲和乐曲的歌唱形式颇具特色,是羌姆神舞独有的音乐现象。

  羌姆舞蹈伴奏音乐与一般寺院仪式音乐不同,具有浓厚的民俗音乐和舞蹈音乐活泼、明快的特点,受西藏传统民间鼓舞、面具舞很深影响,其伴奏音乐,甚至寺院常用乐队(铜号鼓钹乐)的演奏,也深受民间鼓点敲击式乐曲的影响。

  寺院羌姆神舞的伴奏音乐主要是由铜号鼓钹乐演奏的固定乐曲,羌姆神舞中的固定乐曲更为短小、简练,乐曲演奏的速度更快。特别是羌姆神舞在练习、彩排和非正式演出时,其伴奏的固定乐曲可用口头数数演唱,歌词就是固定乐曲的藏文数字,形成了羌姆音乐独有的口头演唱的歌曲,其形式、风格更接近民歌。

  三、羌姆益谱

  羌姆益谱与一般的乐谱不同之处在于,羌姆益谱不是记录羌姆神舞中单一的某一乐器或某一乐队演奏的乐曲和某一诵经调音乐形式的乐谱,也不是单一记录音乐或舞蹈的乐谱,羌姆益谱的记录包括了涉及羌姆神舞活动的几乎所有内容,如羌姆神舞表演的时间、主要节目名称和出场顺次、按此顺序演员进出场的顺次、方向、表演舞蹈的人数、队形、动作、动作的次数、吟诵的经文、诵经音调、乐队演奏的乐曲、仪仗队的进出场、演奏的乐曲,甚至中间休息、饮茶等全部包拢记录在羌姆益谱中,因而羌姆益谱实际上就成了记录羌姆神舞所有活动的综合谱。

  四、羌姆神舞仪式与音乐结构

  羌姆神舞仪式的音乐结构可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羌姆神舞音乐结构是指羌姆活动前后及羌姆表演中表现出来的音乐的整体构成样式,广义的羌姆神舞音乐结构与羌姆神舞仪式活动的结构相趋于一致,甚至比寺院羌姆益谱中记录的范围还要广一些。狭义的音乐结构是指构成整体羌姆神舞音乐的局部段落或部分的音乐构成方式。

  对羌姆神舞过程进行分析提炼,大致可以分成四个大的内容:1.把重大的羌姆仪式活动预先向本尊神、坛城诸神灵、护法等进行通报,以期对仪式活动引起关注和护佑(念申演奏)2.修供敬神,获得神的加持(佛殿内诵经修供仪式、羌姆节目神饮、圣者、净坛)3.请神伏魔救渡(羌姆神舞表演中的降福、尸林主、恐威神、取供品)4.赞颂本尊佛、坛城诸神、护法神(羌姆神舞第九、十、十一段颂赞迎请的内容)